绞胎陶瓷亦称“绞泥”、“搅胎瓷”、 “透花瓷”。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
绞胎,是由两种或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糅合拉出坯形,烧制而成的陶瓷器。 [1] 过程中以不同方式绞揉,泥坯也呈现出不同的花纹,可以是木纹、水纹,石纹或各种云纹,也可加入切割、编织等技巧造成较复杂如席编、菊花及羽毛等花纹,变化无穷。 [2]
绞胎陶(瓷)特点是图案不规则,风格自然,且纹理表里如一,有“瓷中君子”之美誉。 常见纹饰有羽毛纹、编织纹、菊花纹、水波纹、类木纹、流沙纹等, 因制作时两种不同泥料收缩系数不同,故烧成成品率较低 。
绞胎瓷又称透花瓷,绞胎工艺是土生土长的“华艺”,于唐朝匠人手中诞生,被列为唐代陶瓷装饰三大突破之一(另两为:唐三彩和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绘)。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揉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 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被称之为“编出来的瓷器”,因其表里如一的特质也被誉为“瓷中君子”。
绞胎工艺肇始于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瓷烧造工艺一直沿用至今。据现存文物资料来看,唐代的绞胎器多为黄冶窑制品,器形较多,以瓷枕为主。到了唐代晚期,越窑遗址中出现绞胎器,器形只见瓷枕。
2022年1月7日 ·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糅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被称之为“编出来的瓷器”。
绞胎为唐代瓷器生产中出现的新工艺,流行于唐、宋时期。 其做法是用白、褐两种颜色的泥绞出木理纹及团花、水波、行云等纹样,宋代还出现了羽毛状花纹。
2019年9月22日 · 绞胎陶瓷亦称“绞泥”、“搅胎瓷”、 “透花瓷”。 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 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
2010年4月15日 · 绞胎瓷又称“搅胎”、“绞泥”,北方则称“透花瓷”。 其制作方法是,将白、褐两色的泥料揉搓在一起(也有用三种颜色)制成瓷胎,然后在上边施色釉烧制而成的。